AI 客服时代,转人工为何难如登天?

发布于:2025-08-01 阅读:0
近期,脱口秀节目让‘转人工难’话题爆火。如今,AI 客服虽有高效等优势,但转人工流程复杂、AI 听不懂诉求等问题频出。企业降本增效同时,消费者体验却不佳。AI 客服难完全替代人工,让我们关注客服行业的发展与变革。

前段时间,一档脱口秀节目中关于客服转人工越来越难的段子意外爆火。节目结束后,‘转人工难’的话题持续发酵。当人们对着手机多次说‘转人工’,等来的却可能是来回播放的等待音乐。

AI客服

网友就有过这样的遭遇。有人手机套餐出现扣费不明问题,本想利用下地铁后到公司的 15 分钟打客服电话解决,却困难重重。智能客服通常只提供常用服务选项,对于个性化服务沟通不畅。转接过程中,还需要多次输入手机号确认,行走中很容易误触输错。

互联网上,网友自发总结排列出最难打的客服电话,订票平台、社交软件、快递公司客服都榜上有名。大家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 AI 助手听不懂自己的诉求,态度客气却驴唇不对马嘴,解决不了问题,低效沟通后还会让客户为其服务评分。二是转人工流程复杂,难如西天取经,要经过无数道前置关卡,反复听到冗长的语音播报,才能找到人工服务的选项。

那为什么现在客服都变成 AI 了呢?辩证来看,AI 客服有独特优势。它高效、及时,能提供全天 24 小时服务,诞生之初就像是‘天选打工人’。AI 客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降本和增效。其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能显著减少人力成本投入,也让效率大幅提高。

转人工难

然而,AI 客服也存在弊端。很多消费者反映它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擅长兜圈子。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常常力不从心,只能按照关键词回复,无法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这让消费者感到被忽视。而且,由于其算法和语料库不完善,在识别和应对用户的复杂提问时,常常答非所问或循环回复。

从企业角度看,为了追求智能化而忽略了人性化服务,简单地将 AI 客服设置为自动回复或语音识别,没有考虑到消费者实际需求,一定程度上使得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大打折扣。对于老年人来说,遇到商品服务问题时习惯找人工帮忙,如今客服电话中的重重障碍让他们更难得到有效帮助。

AI 客服背后是巨大市场。《2024 年中国智能客服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整体市场规模为 39.4 亿元,预计 2022 - 2027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2.6%。但目前来看,AI 也许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客服。

一方面,现阶段 AI 客服功能有限,大家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它的回复却是模版式的。通常只能解答菜单列表里有的服务,超出的内容无法给出回应,尤其是具体到客户本人的问题,如是否可以加急发货、是否有保价服务等,都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这致使很多商家错判了 AI 技术的定位,以为换了 AI 客服就能一劳永逸,实则差强人意。

人工客服

另一方面,AI 无法提供情绪价值。客服行业的核心仍然需要人与人的沟通,在实际客服工作中,客服需要适时安抚客户,提供情绪价值。客服本质上是客户和商家进行沟通的社会交往行为,人工智能只能作为改进社会交往的工具,而无法成为社会交往的主体。

此外,在 AI 客服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受 AI 营销骚扰的频率更高了,越来越常接到‘离北京最近的北戴河海景房’‘您有一笔无息贷款’等 AI 语音骚扰。

从商家角度看,AI 客服确实好用,能控制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但在给商家和平台降本增效的同时,消费者的体验却变差了。如今电商平台上,7 天无理由退换、无责退款等服务逐渐成为行业通行服务,客服问题相对减少,但一些头部店家依旧保持着 AI + 人工的方式,保持有真人客服的标准。AI 客服确实节省了大量成本,但完全代替人类客服依旧道阻且长,直到我们遇到问题不会下意识去‘转人工’那天,或许才会有所改变。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AI客服 转人工难 人工客服 客户服务

上一篇: 7月“科学”流言榜:破除生活中的误区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