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奢侈品营销走向荒诞:从罗意威晒痕到巴黎世家审丑的消费迷思

发布于:2025-07-18 阅读:0
近日,罗意威一款6800元凉鞋广告,因晒后留品牌LOGO晒痕引舆论热议。这一“晒痕经济学”与“老钱风”消费心理契合,也让人思考奢侈品营销深意。回顾市场,类似营销不少,如今消费者渐趋理性,品牌需平衡营销与品质。

在消费主义浪潮中,奢侈品市场总能出奇招吸引大众目光。近日,罗意威(LOEWE)一款售价6800元的凉鞋广告,展示出穿该鞋晒后会留品牌经典LOGO晒痕,引发舆论哗然。网友吐槽这是把缺点当卖点,也开启对奢侈品营销“晒痕经济学”背后深意的探讨。

奢侈品营销

从营销视角看,罗意威此举并非偶然。将晒痕作卖点,与当下“老钱风”消费心理相符。“老钱风”强调低调、简约,注重材质与舒适度。晒痕成奢侈品社交价值载体,隐晦传递穿着者有闲有钱的信息,成“有闲阶级”身份象征。这和爱马仕“故意不处理皮革褶皱”类似,二者都利用自然痕迹为产品附加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身份认同与差异化追求。

回顾奢侈品市场,类似设计与营销不少。曾有奢侈品推出数千美元的回形针,普通办公用品因品牌光环价格飙升;还有高价纯色T恤,靠品牌标签支撑高价。奢侈品价值超脱实用,是社会地位与财富象征,消费者买的是进入特定圈层的入场券和自我身份表达。

罗意威

如今,消费者更理性,“静奢风”兴起,人们追求无明显商标但剪裁和材质上乘的产品,反映出对奢侈品内涵有新思考。这促使品牌重新审视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谈及奢侈品营销,巴黎世家等品牌的审丑营销哲学值得一提。如“老爹鞋”“垃圾袋包”,设计虽丑却在时尚圈掀起热潮。品牌通过打破传统审美,制造话题吸引关注。但这种营销有风险,过度会引发反感,损害品牌形象。

奢侈品市场营销乱象,是品牌在追逐利润与保持品牌价值间的挣扎。品牌用独特营销建立形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心理需求。不过,消费者在觉醒,品牌需在创新营销与坚守品质间找到平衡,否则会失去消费者信任,导致品牌价值崩塌。真正的奢侈应是品质、工艺与文化的沉淀。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奢侈品营销 罗意威 晒痕经济学 消费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