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堂食“双标”乱象丛生,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

发布于:2025-07-18 阅读:0
近期,多地餐饮店出现堂食与外卖“双标”现象,鲜肉变冻肉、现炒成加热,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此乱象源于平台压力与商家逐利,危害不容小觑。治理需监管、平台、消费者多方合力,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公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外卖已成为许多人饮食消费的重要方式。然而,近日《法治日报》调查发现,不少餐饮店实行堂食和外卖“双标”策略,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外卖堂食双标

记者走访北京、天津、河北多地,发现这种“双标”做法相当普遍。在河北廊坊某烤串店,堂食顾客享用的是当天现宰羊肉现烤的串,香气四溢;而外卖订单则统一使用冷冻肉,先油炸再电烤,8分钟内即可完成接单到打包流程。烤串店老板称,冷冻肉提前腌制加了香料,即便配送后口感变差,顾客一般也吃不出来。

不仅烤串店如此,多家主打“现炒”的小碗菜店铺,外卖单多是服务员从冷藏柜取出预制菜包装加热后出餐,堂食则是厨师现场翻炒。曾经营快餐店的李先生透露,红烧肉、糖醋排骨等“硬菜”外卖单几乎全靠预制菜。辅料方面差异也明显,天津某菜馆堂食炒菜用压榨花生油,外卖改用桶装调和油;堂食米饭用当年新米,外卖用廉价陈米。价格上,酒水饮料外卖加价严重,如可乐堂食3元,外卖5元。分量上,堂食的鱼香肉丝满满一盘,外卖则偷偷少了二到三成。

消费者权益

这种“双标”行为,本质上是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系统性侵犯。消费者为便利支付溢价,却得到打折的服务与产品,公平交易权被严重践踏。同时,劣质食材、随意更换的配料,还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双标”现象泛滥,根源在于商家对利益的贪婪与对规则的漠视。部分商家将外卖视为“低端业务”,认为消费者难以监督,便肆意压缩成本、降低标准。此外,平台抽成、配送费用等压力,也让商家为维持利润,不得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而外卖交易的“非现场性”,让消费者无便捷知情渠道、无有效对比证据、无足够诉讼动力,维权困难,更助长了商家的“双标”行为。

这一现象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对消费者而言,经济利益受损,还面临健康风险;对商家而言,短期或许能获取利润,但长期将透支品牌信誉,最终被市场淘汰。当“双标”成为行业潜规则,整个餐饮业的口碑都将蒙上阴影。

监管治理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合力。平台应承担“守门人”责任,完善评价机制,强制商家清晰标注“预制菜”“冷冻复热”“现场制作”等关键属性,建立外卖食材溯源系统,优化抽成机制、配送时效要求和评分机制等。监管部门要强化对外卖全流程的监管,建立从食材采购到配送的追溯机制,推广“明厨亮灶”线上化,对“双标”行为实施严厉处罚,提高违规成本。消费者自身要增强维权意识,遇到问题主动举报,用脚投票倒逼商家改进。

“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安全与公平,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构建诚信体系,才能让外卖与堂食回归“同质同标”,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公平。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外卖堂食双标 消费者权益 餐饮行业 监管治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