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达60项

发布于:2025-07-12 阅读:0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宁夏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西夏陵见证西夏王朝兴衰,体现文化交融,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位于中国宁夏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贺兰山麓,九座巨冢如沉默的金字塔群矗立于戈壁之上,见证着党项王朝的信仰与雄心。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

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它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西夏王朝

西夏陵的布局结构和陵寝制度继承了唐宋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其出土的建筑构件造型粗犷豪放,集中展现了西夏取材中原地区建材形制、材质基础上所作的创新。比如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鎏金铜牛,出土于101号陪葬墓,集塑形、铸造、鎏金、抛光等多种工艺于一身,达到了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此外,西夏陵出土的西夏文及汉文残碑记录了西夏人物、政治、军事等史实。各陵园出土力士驮碑石座11件,不同于中原文化常见的龟砆座,其造型是对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创新。铜牛、石马、石狗等动物形器是西夏随葬制度的重要内容。牛、羊、狗、鸡、鸭等动物骨架则是西夏畜牧经济特征和原始殉牲习俗的反映。

文化交融

从文化角度看,西夏陵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西夏境内不仅有党项族,还生活着汉、吐蕃、回鹘、契丹等多个民族。西夏陵“仿巩县宋陵而作”,同时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在建造中加入了独特元素,如在陵城中轴线外,由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构成了北偏西的另一条轴线,融合了当时党项族的民间传统信仰。

为保护西夏陵,相关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2000年,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与敦煌研究院展开合作,先后对9座帝陵和44座陪葬墓实施保护加固工程。2015年,引进了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2019年,西夏陵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通过多种展陈手段和互动项目,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西夏历史。

此次西夏陵申遗成功,不仅为中国世界遗产增添了新的光彩,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研究这一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珍贵遗产。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西夏陵 世界遗产 申遗成功 西夏王朝 文化交融

相关文章